現在,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,血糖偏高、糖尿病的問題也越來越常見。
雖然說,科學的發展,現在的血糖偏高乃至糖尿病,只要及時發現、堅持吃藥、科學飲食,基本呢個做到沒有大礙。但一個讓人難忍的問題就是基本終身吃藥。
即使我們現代人,也為為“糖尿病”的問題而苦惱。那么,在科學技術低下的古代,既沒有血糖儀檢測血糖水平,更沒有胰島素這個“特效藥”,他們是如何知道糖尿病并去調理和治療的呢?
首先可以肯定的是,古人盡管“血糖”這個概念,更沒有血糖儀對其檢測,但“糖尿病”也還是存在的。只不過,古人稱之為“消渴癥”,主要的表現其實也就是“三高一低”的那些癥狀,也就是吃得多、喝水多、小便多、體重低。
而且,古人也知道糖尿病人的小便是甜的,可惜,他們未能去進一步深究這個現象。只是注意到螞蟻喜歡追逐病人的小便,于是有古代中醫嘗過而得到確認。
對于消渴癥也就是現在的糖尿病的調理治療,古代中醫也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機理和方藥,至今還在中醫臨床上發揮著指導性作用。
古代中醫認為,消渴癥的病因,不外于飲食不節、情志內傷、房勞過度三個方面。其中飲食不節與濕熱生成有關。而基本病機則在“陰虛燥熱”,同時,也不能排除濕熱的因素。
而對于消渴癥的調治,既要注意到“本虛”的一面,更要兼顧“標實”的一面。而如何區分標本緩急來具體實施,卻又提倡不拘泥而靈活變通。
比如,雖然消渴癥基本屬于陰虛燥熱,但不可拘泥于滋陰清熱之法。而應該知常達變,有濕熱證候時,施之以清熱利濕,則濕去熱清而津生有源,燥熱不起。
1、濕熱消渴的機理:
《素問.奇病論篇》:肥者令人生熱,甘者令人中滿。
認為過食肥甘厚味,必將損傷脾胃。而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運失健,則水濕不能轉輸運化,聚而為患。濕與熱相結,濕熱內蘊,邪熱傷陰,燥熱內生,發為消渴。
同時,消渴癥一般遷延難愈。陰虛日久,氣失所附而出現氣虛,脾氣虛則水濕不化,濕郁化熱。濕熱交阻,阻于中焦,氣失升降,脾運阻滯,水谷不能轉化為精微。而陰津屬精微的一部分,陰津虛少則燥熱內生,反之熱盛則陰虛,所以成了陰愈虛而熱愈盛、熱愈盛而陰愈虛的循環。
2、濕熱消渴的表現:
濕熱消渴主要表現為多飲、多食、多尿卻形體消瘦。但如果在陰虛燥熱的基礎上,再兼有濕熱時,卻表現為口渴但飲水不多,小便量及次數多,食欲不好,精神欠佳,身軟乏力,口苦口膩,舌質暗紅而干,苔黃膩,脈弦細,這些都是濕熱消渴的具體表現。
3、濕熱消渴的變化:
濕熱消渴,因為其病機在于熱邪傷津,陰虛燥熱。但濕熱又能阻滯脈絡,影響氣機的升降出入,乃致氣滯血瘀,而表現為肢端刺痛麻木。如果瘀阻于心脈則有心悸、胸悶、胸痛。這現代科學認為的糖尿病血液呈高凝狀態,黏稠度增高,血行不暢致心腦血管病變是一致的。
4、濕熱消渴的調治:
根據濕熱消渴多飲、多食、多尿的三個主證,古人一般為上、中、下三消進行調治:
-
上消屬肺,偏重多飲,主要和肺有關。
-
中消屬脾胃,偏重多食。主要和胃有關;
-
下消屬腎,偏重多尿,主要和腎有關。
《圣濟總錄》說:“(消渴)原其本則一,推其標有三?!彼?,滋陰清熱為其根本治法。
消渴初起,多為陰虛,時間越長,水谷精微的流失,氣血也就越顯不足,氣陰兩虛也就多見起來。如果時間更長,陰損及陽,而成陰陽兩虛,多表現為脾腎兩衰。
濕熱消渴多見于氣陰兩虛階段,也就是在氣陰兩虛的基礎上出現濕熱證候。氣陰兩虛為本,濕熱為標。
此時,如果生津潤燥又容易助濕礙脾,如果燥濕健脾卻又容易損傷陰津。因此,應該謹守病機,抓住重點,先予清熱利濕之法,濕去之后再益氣養陰潤燥。如蘆根、甘蔗汁之類。
當然,在組方選藥上,要注意不能繼續損伐正氣。清熱利濕也要避免苦寒不傷胃,燥濕而不致傷陰。古人常用芩連溫膽湯加蒼術、薏米健脾燥濕,但芩、連用量一般不大。
當然,《丹溪心法》里的消渴方,也是調治濕熱消渴的常用之方,由黃連末、天花粉末、乳汁(或牛乳)、藕汁、生地汁、姜汁、蜂蜜組成。主要在清熱養陰,潤燥生津。
總之,雖然古人沒有“血糖”的概念,更沒有血糖儀監測血糖變化,也沒有胰島素之類的針對性用藥。但對它的病因病機、治法方藥都有一套完整的系統。我們也可以參考一下,從中汲取有用之處。 |